说历史:贫寒而富有的西南联大师生
抗战进入后半段,国统区经济恶化,进入了恶性通货膨胀的周期,原本教育经费,大中小学教师的工资,民国政府是有保障的,但是架不住通货膨胀,钞票毛了。很快,漫说学生,就是一向养尊处优的大学教授,也相继陷入了贫困。
原来衣冠楚楚的教授,现在居然也穿起了破衣服,闻一多先生的常年穿一件亲戚给的长袍,旧得不能再旧,而朱自清先生的大衣破得太惨,于是,就花钱买了当地马帮穿的毡子做的一口钟套头衫,看上去像个赶马人。而一向不修边幅的曾昭轮先生,穿的皮鞋,已经前后皆开了口,前面露脚指头,后面露脚后跟,但还是趿拉着。教授和太太们,也各显其能,干点额外的工作,增加点收入,最常见的,是给当地的富人孩子补习英语,闻一多先生有艺术天赋,可以给人刻章。
当然,学生们比教授更惨,当年的联大学生汪曾祺回忆说,他住在校外的时候,曾经一度几天没饭吃,饿得发昏,幸亏一个朋友来看他,见此惨状,卖了一本词典,请他吃了一顿饭。
当年主持校务的梅贻琦先生,想尽办法,不让联大的学生挨饿,所以,住校的学生,再不济,也可以吃上一碗八宝饭,菜就是盐水煮芸豆,所谓的八宝饭,是学生的戏称,其实就是里面有沙子,木屑和老鼠屎的饭,吃的时候,要格外小心,不然的话,就可能把牙崩了。
在此期间,前来考察中国抗战的费正清先生,看到自己昔日的老朋友这样的清苦,于心不忍,就给美国政府写了一份报告,请求援助,但是,当年的美援,渠道有限,所以,根本顾不上这些书生们。
但是,尽管这样清苦,西南联大的教育水平,却已经达到了民国时期的最高水准。文科不用说了,反正教授们只要拿出自己看家的学问,尽管教的自由,学的放肆,但却一样可以教出一流的人才。即便是理工科,一个草棚子大学,缺乏试验设备,好多试验根本做不了,但后来去了美国继续学业的李政道和杨振宁,到了美国发现,他们所学的东西,一点不比美国的同学差,理论功底还要扎实,只需恶补一下试验技巧就可以跟上了。后来两位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,跟他们在西南联大的学习,不无关系。
美国人费正清发现,尽管生活困苦到了他想象不到的程度,但联大的师生,却精神很好,一丝不苟地在教书和读书,他们坚信,抗战会胜利,而且,日后中国的复兴,需要他们。
后来凡是西南联大的学生,回顾自己当年的生活,对联大奇迹的缘由,都说了一句话,有自由。其实还要加上一句,有信念。
赞(2)
|